登半塘阁

高阁攀援到上头,吴越胜概望中收。
溪桥十里逢山寺,烟火千家接郡楼。
楚岫西来龙虎踞,越江东去水天浮。
夕阳未忍频回顾,麋鹿荒城万古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半塘阁》是明代诗人徐祯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下将具体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徐祯卿(1476—1539),字昌毅,号迪功、长溪,明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以诗歌见长,被誉为“吴中诗冠”,是“江左三才子”之一。他的诗作在当时文坛上有着极高的声誉,被广泛传颂。
  • 徐祯卿曾因失囚事件被贬为国子博士,但他的文学才华并未因此受到压制,反而在政治风波后更为凸显。他的诗作以其雄浑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成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1. 作品原文
    夙有山水慕,苦为形役拘。澹兹夏日永,聊得狎浮图。攀云凌广阁,霭霭见吴都。诸川散林上,平野郁芬敷。法花垂缥缈,晴采动虚无。烟火下方杂,昏明时态殊。境超自生乐,疲心忽重苏。因伤人世子,扰扰即长途。

  2. 作品赏析

  • 意境高远: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临半塘阁所见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心中那份对自由生活和美好自然的向往。诗中的“诸川散林上,平野郁芬敷”等句子,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夏日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意盎然的自然之中。
  • 情感深沉:虽然诗中没有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但从他对“形役拘”的抱怨和对“聊得狎浮图”(即登上高楼,俯瞰吴都)的喜悦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束缚的不满。
  • 艺术手法:徐祯卿的诗作在艺术上追求简练与含蓄,通过对景抒情,让读者能够在有限的诗句中感受到无限的韵味。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层次分明,首尾呼应,使得整首诗显得紧凑而富有张力。

《登半塘阁》不仅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诗歌风貌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