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东汉孝子郭巨故里

杀妻可求将,要君乃烹子。
其中热功名,流弊至如此。
异哉汉郭巨,养母埋婴儿。
饼金荷天赐,显著姓名奇。
饭牛藏腹帛,撒粒招群乌。
俶诡标奇节,遂致成矫诬。
嗟彼中庸行,菽水足欢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东汉孝子郭巨故里》是清代诗人金朝觐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金朝觐,字文山,号东篱,清朝中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用词造句,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读者喜爱。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杀妻可求将,要君乃烹子。 其中热功名,流弊至如此。 异哉汉郭巨,养母埋婴儿。 饼金荷天赐,显著姓名奇。 饭牛藏腹帛,撒粒招群乌。 俶诡标奇节,遂致成矫诬。 嗟彼中庸行,菽水足欢娱。
  • 译文:为了功名,有些人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汉朝有个叫郭巨的人,为了供养母亲,竟然不惜将自己的儿子活埋!这种极端的行为,让人震惊又痛心!他死后,被人们尊称为“孝子”,但他的这种行为却被人认为是矫情和虚伪。然而,郭巨的这种孝顺行为,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对家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1. 诗歌赏析
  •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赞扬郭巨的孝道精神,同时也批评了那些为了功名而牺牲自己亲人的行为。诗人通过描绘郭巨的极端行为,表达了对社会中功利主义和虚伪行为的不满和批判。
  • 意象: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描绘郭巨的行为和心境。如“活埋婴儿”、“饼金荷天赐”等,都形象地展现了郭巨的孝顺行为和内心的痛苦。这些意象使得整首诗更加深刻和感人。
  • 情感表达:诗人在表达对郭巨孝道精神的赞扬的同时,也流露出对那些为了功名而牺牲亲人行为的惋惜和批判之情。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过东汉孝子郭巨故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道德观念,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 艺术价值:这首诗的艺术手法独特,采用了五言排律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人通过对郭巨行为的描绘和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 创作背景
  • 据资料显示,《过东汉孝子郭巨故里》的创作时间不详,可能是在清朝中叶。当时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创作这首诗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同时,这首诗也可能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事件或历史典故的影响而产生的。
  1. 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作为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过东汉孝子郭巨故里》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文化风貌,还传达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观念。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教育启示:诗歌中对孝道的赞美和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和名利时,不能忽视对亲情和道德的重视。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这些启示对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提升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过东汉孝子郭巨故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