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庙堂联

万石运舟中,众所吁兮,风帆无恙;
一灯悬水上,神之来矣,水波不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后庙堂联》是张维屏创作的一副对联,其原文为“万石运舟中,众所吁兮,风帆无恙;一灯悬水上,神之来矣,水波不兴”。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道光二年进士。历任黄梅、广济知县、南康知府等职,在经义、古文、骈体、词曲、书法、医学等领域均有涉猎,有著作传世。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据传此联创作于清代中后期。
  1. 文学价值
  • 艺术风格:这副对联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的浩渺和风帆的稳固,以及水面上的宁静和神灵的降临,展现了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境。其语言凝练而富有画面感,读来令人感到宁静与和谐。
  • 文化内涵:对联中的“风帆无恙”寓意着海上航行的安全与顺利,而“水波不兴”则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样的描述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也寓含了对人生境遇的哲学思考。
  1. 历史评价
  • 后世影响:张维屏的这副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后人多次引用和赞赏。例如,金醴香观察华光庙联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朱鸟流光,功参赤帝;黄离叶吉,福被苍生。”。两者相互映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和神灵的崇敬之情。
  • 学术研究:学者们在研究张维屏的文学成就时,经常提及《天后庙堂联》,认为这是他作品中的佳作之一。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入分析和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维屏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天后庙堂联》不仅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对这副对联的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