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夫子以学有大母风,德意所从来远矣;
节孺人之丧为王姑寿,孝思与王者同之。
挽庄秉瀚妻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庄秉瀚之妇》是晚清时期范当世创作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以“相夫子以学有大母风,德意所从来远矣;节孺人之丧为王姑寿,孝思与亡者同之。”作为其内容。
范当世(1854-1904),初名铸,字无错,后字肯堂,江苏南通人。他是一位贡生,光绪年间曾服务于李鸿章幕僚,并深受古文大师张裕钊和诗坛宗师苏轼、黄庭坚的影响。他的诗歌兼收苏黄,在桐城派的选集中占有一席之地,有诗集流传于世。
《挽庄秉瀚之妇》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文人墨客多关注时事和民生问题。范当世的这对对联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对道德和孝道的一种颂扬。通过对范当世生平的研究可以发现,他对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在道德教育和孝道方面。
从文学角度来看,《挽庄秉瀚之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慰藉之情,更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道德和孝道的推崇。范当世通过这副对联传达了一种理念,即无论个体如何伟大,其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对联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律,展示了中国传统对联艺术的独特魅力。
《挽庄秉瀚之妇》不仅是范当世个人的文学成就,更是晚清时期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副对联的分析,人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如何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