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渎怀古

楚封春申君,乃在江水边。
孙、卢扰晋室,曾于此泊船。
奸雄与乱贼,到头俱化烟。
只今惟潮水,来去如往年。
我登江上楼,怀古心爽然。
岂无芳樽酒,捧以小婵娟?
悲来不能咽,双泪流涟涟。
白日无留停,百年同逝川。
少壮不努力,老死终邱山。
转逊遗臭者,名字长流传。
古来三不朽,功、德以为先。
作诗告知心,立志同勉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沪渎怀古》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林朝崧创作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沪渎(即今天的黄浦江下游)的景致,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

从历史背景来看,沪渎是吴淞江下游近海处一段,在六朝时期指今青浦县东北旧青浦一带的古吴淞江。这一地理位置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林朝崧的诗歌中,通过对沪渎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

从文学角度来看,《沪渎怀古》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歌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诗中提到了孙、卢扰晋室的故事,以及奸雄与乱贼的历史形象,这些都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与反思。通过这样的叙述,诗人不仅回顾了过去,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从文化影响来看,《沪渎怀古》作为林朝崧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影响力逐渐扩大。它不仅是林朝崧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沪渎历史的描绘,林朝崧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时代变迁的感慨,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沪渎怀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诗歌。通过对沪渎的历史描述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映,林朝崧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也展示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