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行宫

湖西寂寞古行宫,柳外宫墙一带红。
今日凉棚高百尺,兴亡不涉卖茶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过行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阐述:

  1. 作者介绍: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其诗奇诡且内容深幽,常被称作“诗鬼”。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为“李杜”。他创作了大量惊世骇俗的作品,其诗作中充满了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想象力。李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内涵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2. 诗歌原文
    渠水红繁拥御墙,
    玉轮轧露湿团光。

  3. 诗句赏析

  • 渠水红繁拥御墙:这句描绘了行宫外的景致,渠水中的水荭(一种水生花卉)茂盛地生长,红色的花朵围绕着宫墙,营造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
  • 玉轮轧露湿团光:这里用“玉轮”比喻初升的太阳,暗示着清晨或早晨的情景。露水湿润了地面,反射出的光芒使得整个景象显得更加明亮,同时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与背景:《三月过行宫》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其内容和表现手法推断,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春季或早夏时期,那时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
  • 时代背景: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发展达到高峰的时代,李贺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富含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个人情感。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史上,李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1. 艺术特色
  • 色彩运用:《三月过行宫》中的“渠水红繁拥御墙”和“玉轮轧露湿团光”,都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来形容景物。这种色彩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使得整首诗显得生动而富有层次。
  • 意象构建:李贺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渠水”、“玉轮”等,这些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词语。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世界,让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1.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李贺的诗歌常常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在《三月过行宫》中,通过对宫女们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宫廷生活的无奈和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这种情感的表达超越了单纯的抒情,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 艺术成就:李贺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语言华美而不失精炼,想象丰富而不显夸张,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三月过行宫》,不仅能够领略到唐代诗人李贺的才情和创造力,还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首诗不仅是李贺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唐代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