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闻草木发奇芬,沿路峰皆斧劈纹。
瞬息阴晴终作雨,高低松栝偶来云。
响泉坠涧前溪应,危径穿山积绿分。
竹轿飘然空翠里,林峦转处待诸君。
由石门入山道中,口占示梦旦、稚星、拔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石门入山道中,口占示梦旦、稚星、拔可》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首诗作。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石门进入山道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江苏苏州人。他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文人、学者、政治家、诗人和画家。袁枚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官场上曾一度显赫一时,后来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到边疆地区。尽管如此,袁枚仍然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在这首诗中,袁枚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石门入山道中的景象。他用“苍翠接天开”来形容山峰的壮观,用“溪声如怨”来表达溪水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此外,他还用“野色入云深”来描绘山林的色彩,用“白云生处有人家”来展现山村的宁静与美丽。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袁枚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诗的最后一句中,他写道:“我行天下路,何必问前程?只此一闲情,足抵万里程。”这句话表达了袁枚的人生态度: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一颗平静的心,就能体验到生活的美好。这种豁达的人生观念也体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成为其独特风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