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祠联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有光祠联》是林则徐的一副对联,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先贤归有光的敬仰之情,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以下是对这副对联的具体介绍:

  • 创作背景

  • 林则徐的身份与贡献: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石麟、少穆,福建闽侯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任江苏巡抚、潮广总督等职。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文学上也有极高的造诣。

  • 《归有光祠联》的创作时机:林则徐曾在嘉定归有光祠题一联,表达了对其水利成就和经学贡献的高度赞扬。这表明他对归有光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度评价。

  • 对联内容解析

  • 儒术岂虚谈:这里的“儒术”指的是儒家学说,强调其不是空洞无物的空谈。而“岂”则是疑问词,表明作者对这种看法的肯定与支持。

  • 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三江”,指长江、黄河、珠江。这句话意味着归有光的水利成就对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应当受到最高的尊敬和祭祀。

  •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这里的“经师”指的是精通儒家经典的学者,“偏晚达”意味着他的学问并非一开始就达到高峰,而是经过长期努力才得以完善。而“篇家论定”则表明他的学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最后一句“狂如七子也心降”则是对其他学者的态度,既表示尊重,也暗示了对自己学问的信心。

这副对联不仅是对历史上一位伟大学者的颂扬,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通过这副对联,我们可以看到林则徐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前辈学者的敬仰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