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珠泉月涌

月色自然好,况当泉上生。
水珠光并照,石壁影俱明。
此地全无夜,长流独有声。
盈盈如可掬,相对总含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珠泉月涌》是清代诗人林古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描绘明月下的珍珠泉水景而闻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与生平:林古度,字茂之,号那子,明末清初福建福清人。因战乱流落他乡,居贫如洗,但文采斐然,有志于文学。他的诗歌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创作动机: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林古度可能通过描写珍珠泉水的美景来表达自己的超逸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咏珠泉月涌》便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形成的。
  1. 诗歌原文
  • 诗歌全文:月色自然好,况当泉上生。
  • 诗句解读:首句“月色自然好”直接点明了月亮的美好状态,为下文描述泉水的景色打下了基调。第二句“况当泉上生”则表达了月亮映照在泉水之上的景象,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和迷人。
  1. 艺术特色与鉴赏价值
  • 意象运用:《咏珠泉月涌》中的意象丰富,月光、水面、石壁等自然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水珠与月光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
  • 情感表达:林古度的诗歌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1. 历史意义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文学作品之一,《咏珠泉月涌》不仅展现了清代诗人的创作风格,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 教育意义:这首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读者,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历史变迁
  • 重修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泉亭经历了多次修复。从最初的青石杉木结构到钢筋水泥柱,再到如今的两层建筑,每一次修缮都反映了人们对这个景观的重视和保护。
  • 文化遗产:作为嘉禾八景之一,珍珠泉及其亭台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生活一部分,也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所在,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1. 现代意义
  • 环保意识:这首诗提醒现代人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因为每一滴水珠都是大自然的恩赐。
  • 文化传承:通过对传统诗词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咏珠泉月涌》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更在历史文化、生态保护等多个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清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