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四首 其一

由来此地号龟兹,大汉曾驱十万师。
远戍不闻前日鼓,披荆重觅古时碑。
垂柳夹道斜遮户,野水无声曲抱池。
已见车书遵异俗,笑人犹作虎头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库车四首》是清代诗人易寿崧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库车地区的自然风貌,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古老土地深沉的情感和历史记忆的怀念。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由来此地号龟兹,大汉曾驱十万师。
    远戍不闻前日鼓,披荆重觅古时碑。
    垂柳夹道斜遮户,野水无声曲抱池。
    已见车书遵异俗,笑人犹作虎头痴。

  2. 诗意解析

  • “由来此地号龟兹”:此句点明了库车地区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征,这里的“龟兹”即指古龟兹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
  • “大汉曾驱十万师”:这里提到的“大汉”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强大国家,而“十万师”则表明了当时的军事规模和气势,反映了库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远戍不闻前日鼓”:这里的“远戍”指的是远离故乡的士兵,而“前日鼓”则暗示着过去的战争或军事活动,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披荆重觅古时碑”:这句诗描绘了库车地区自然环境的原始状态,以及诗人在此地重寻古迹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 “垂柳夹道斜遮户”:这句诗通过对垂柳的描述,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展现了库车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 “野水无声曲抱池”:此句进一步描绘了库车的自然之美,野水、曲抱池等自然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 “已见车书遵异俗”:这里的“车书”指的是车辆和文书,代表了交通和交流的方式;而“遵异俗”则意味着尊重并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体现了诗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 “笑人犹作虎头痴”:最后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仍然坚持旧观念、不理解新事物的人们的嘲笑,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变革和进步的渴望和期待。
  1. 艺术特点
  • 意境深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库车的自然风光,更通过这些景物传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深深眷恋。诗中没有直接表达复杂的情感,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深沉。
  • 意象丰富: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垂柳”、“野水”、“古时碑”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历史背景
  • 古代地理位置:库车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上,这里曾是西域诸国的交汇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 历史变迁:从汉唐盛世到近代的动荡,库车地区历经沧桑,见证了许多历史变迁。这些变迁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等方面。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易寿崧是一位生活在清代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作为一位文人,他可能曾在库车地区居住过,对这个地方有着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因此,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库车的眷恋之情。
  • 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是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诗歌,既是为了记录历史,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 文学价值
  • 艺术风格:易寿崧的诗歌以简洁明快著称,他善于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同时,他也注重诗句之间的节奏和韵律,使得整首诗既有音律美,又有意境美。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库车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和对过去的怀念。同时,他也借此反思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对变革和进步的期待。
  1. 社会影响
  • 读者评价:易寿崧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许多读者被其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所打动,认为他是清代诗人中的佼佼者。
  • 后世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寿崧的诗歌逐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他的诗作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也在海外华人社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学者和爱好者对他的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得易寿崧的作品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库车四首其其一》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五言绝句,它不仅展示了易寿崧对库车地区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清代诗人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自信。通过欣赏这样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沧桑巨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