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余好吟咏,千金享敝帚。
不知他年中,何人取覆瓿。
持此感先民,一生常低首。
药塘一诗伯,后先醉云叟。
咳垂百载上,随风落吾手。
诗中不知名,得之他人口。
零落此蠹简,似有鬼神守。
行当公天下,与世同尚友。
再题药塘诗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题药塘诗集》是明代诗人李梦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一、诗歌原文
再题药塘
草色春深绿映门,
药栏花下小车翻。
山中不比城中乐,
处处闲愁满眼根。
二、诗句解析
- 草色春深绿映门:描绘了春天里,门前生长着茂密的青草,绿色覆盖了整个门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里的“草色”指的是春天特有的草木颜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绿映门”也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美感,给人以宁静、安详的感觉。
- 药栏花下小车翻:描述了在药栏旁的花树下,一辆小车不慎翻倒的情景。这里的“药栏”可能是指种植有药材的篱笆或栅栏,而“花下”则表明了这是一处充满花香的地方。小车的翻倒可能是因为行驶不当或者遇到了障碍物,造成了车辆的损坏。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 山中不比城中乐: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看法。他认为山中的自然环境更接近于原始状态,没有受到过多的人为干扰,因此更加宁静、自然。而城市虽然繁华、热闹,但往往充斥着喧嚣和浮躁的气息,缺乏真正的安宁和舒适。通过对比两者,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之情。
- 处处闲愁满眼根:形容了诗人眼中所见皆是忧愁的景象。这里的“处处”强调了这种忧愁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诗人的生活。而“闲愁”则是指那些看似无关紧要但又挥之不去的烦恼和忧愁,它们是影响诗人情绪的重要因素。这些忧愁可能源于生活的琐事、人际关系或其他方面的困扰,使得诗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摆脱。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李梦阳生活在明朝时期,他可能曾经有过一段隐居山林的经历,或者在某个时期内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与宁静,同时也让他对城市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厌倦和不满。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追求自然与宁静”。通过对“草色”、“药栏”、“花下”、“山中”等意象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祥和的画面。同时,诗中的“处处闲愁满眼根”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烦恼与忧虑的关注和思考。他希望人们能够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过上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
五、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这首诗运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例如“草色”、“药栏”、“花下”、“山中”等意象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画面。
- 语言简练: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堆砌。每个词语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使得整首诗既优美又易于理解。
- 结构紧凑:这首诗的结构非常紧凑,每一联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层层递进,最后得出了结论。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整首诗既有层次感又富有节奏感。
- 情感真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用笔触描绘出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宁静,同时通过描写心中的闲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思。这种情感的抒发让人深感共鸣。
- 寓意深远: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它启示人们在喧嚣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心灵的安宁与满足。这种寓意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再题药塘诗集》不仅是李梦阳个人情感的抒发,也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社会观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