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二首 其二

故宫遗址已茫然,坐对斜阳话逝川。
呜咽久消淮水恨,小朝短甚革除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陶安的《应制次韵石城秦淮二首 其二》是一首描绘秦淮河美景与历史沉痛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秦淮水,息风浪。
    宛如河汉向西流,星斗高环紫垣上。
    祖龙凿山气常王,地脉仍完秦自丧。
    大帝兴吴天堑雄,五马南浮形势壮。
    秦淮光涵天影明,楼台夹岸如承平。
    雪晴朝来春水生,且无江上鲸鲵争。

  2. 诗歌翻译

  • 第一联:“秦淮水,息风浪”描绘了秦淮河水平静的景象,似乎平息了一切风波。
  • 第二联:“宛如河汉向西流,星斗高环紫垣上。”以银河为喻,形容秦淮河水流向远方,星辰环绕在皇宫之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 第三联:“祖龙凿山气常王,地脉仍完秦自丧。”通过历史事件的描述,暗示着秦淮河畔曾有的帝王之威,以及因战争或自然灾害导致的地脉受损。
  • 第四联:“大帝兴吴天堑雄,五马南浮形势壮。”描述了历史上吴国的强盛,特别是孙权时期,其南渡长江,建立政权的壮举。
  • 第五联:“秦淮光涵天影明,楼台夹岸如承平。”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建筑和自然景观,如同天空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呈现出宁静和平的景象。
  • 尾联:“雪晴朝来春水生,且无江上鲸鲵争。”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来临时河流生机勃勃的喜悦,同时也寓意在和平年代中,没有战乱和争斗。
  1. 诗人简介
  • 陶安:明代著名文人,官至礼部尚书,著有《陶学士集》。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关注,以及对自然景观的喜爱。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纷飞。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陶安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际遇,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1.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诗中既有对秦淮河美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历史沉痛的回忆,通过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意象丰富: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如“河汉”、“星辰”、“紫垣”、“天堑”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对秦淮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的向往,情感深沉而真挚。

《应制次韵石城秦淮二首 其二》不仅展现了陶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繁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