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杨斯作

及门近得侯师圣;后代岂无扬子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杨斯作》是唐代诗人杨敬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背景:

  1. 作者简介
  • 杨敬之:字茂孝,唐代诗人,祖籍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安史之乱中移家至苏州。他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 (807),卒于唐文宗大和九年 (835)。在文学上,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见长,尤其擅长七绝。
  1. 诗歌原文
    万里相逢欢复娱,十年同笔砚相亲。
    不藏人善奖后进,乐与君为老弟兄。

  2. 诗歌解析

  • 赏才与赞赏:杨敬之在诗中表达了对项斯才华的欣赏,并称其“标格过于诗”。这种赞赏不仅停留在文字上,更转化为实际行动,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对后进的关爱。
  • 友谊与互动:此诗反映了诗人与项斯之间的友谊,两人不仅是文学上的交流,更是精神上的共鸣。诗中的“同笔砚”暗示了他们之间频繁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学问。
  1. 文化背景
  • 项斯的生平:项斯,字子迁,江东人,虽起初未为闻人,但因得到杨敬之的赏识而名声大噪。杨敬之不仅赞赏其文学才华,还提拔他进入仕途,成为后来的重要人物。
  • 唐代文人关系:唐代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非常活跃的时代。通过赠送诗歌来表达友情、支持或批评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现象。杨敬之的行为不仅显示了他的文人雅量,也促进了当时文人间的文化交流。
  1. 主题思想
  • 鼓励后进:这首诗通过赞美项斯的才华及其被提拔的经历,传达了一种鼓励年轻人追求学术和事业进步的信息。杨敬之的行为激励了其他文人对后辈的支持和培养。
  • 文人间的互助:在唐代文人圈中,互相推荐人才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模式。这首诗展现了杨敬之不仅关注个人成就,还关心他人的发展,体现了一种深厚的友情和责任感。
  1. 艺术手法
  • 简洁明了:杨敬之的诗句简洁明快,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让人读来既能感受到诗人的真诚,又能体会到诗人的深厚友谊。
  • 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万里相逢欢复娱”象征着两人虽相隔遥远,但因为文学的吸引和心灵的相通而感到快乐和愉悦。
  1.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虽然《赠杨斯作》本身不是非常著名,但它在唐代文人间的传播可能影响了更多文人的创作和交流。
  • 社会反响:杨敬之的这种慷慨之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在文人中的形象,并为后世留下了积极的影响。

《赠杨斯作》不仅是一首诗歌,它也是唐代文人间相互尊重和支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