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晋书

羊叔子不减郭大业;何无忌酷似刘牢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晋书》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由唐代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合著的一部纪传体正史。以下是对《晋书》的详细介绍:

  1. 历史背景:《晋书》记载的历史起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包括司马氏的崛起、曹魏的衰落、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的建立,以及随后的南北朝分裂。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展示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轨迹。
  2. 编纂过程:《晋书》是在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奉诏纂修而成的。房玄龄担任主编,但实际上参与编写工作的有二十多人。唐太宗出于处理现实政治斗争和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的目的,下诏重修晋史。这表明《晋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政治的一种反映和借鉴。
  3. 编撰特点:《晋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魏晋历史的重要历史著作。它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载记30卷、列传70卷,共计130卷。其中“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由于《晋书》的编纂者都是当时的名臣,因此书中所记载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4. 学术影响:《晋书》的编纂和流传,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成为后来学者研究和解读魏晋南北朝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同时,作为一部纪传体正史,它也为后世的历史书写提供了范式,影响了后续的史书编撰和史学理论的发展。

《晋书》作为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其编纂和流传不仅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面貌,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宝贵的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