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其一 寒夜作

青女飞霜颇耐寒。
素娥揽镜怯衣单。
林间风动叶声乾。
云鹤去来三万里,梅花开落一千年。
海波引起与同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是一首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沈尹默所创作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寒夜中的自然景色以及作者的感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晚清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在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之中,沈尹默作为一位有志之士,通过文学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 作者简介:沈尹默原名君默,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是一位杰出的近代诗人、学者和教育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及北平大学校长。
  1. 诗作原文及翻译
  • 诗句原文:“青女飞霜颇耐寒。素娥揽镜怯衣单。林间风动叶声乾。云鹤去来三万里,梅花开落一千年。”
  • 诗句翻译:青女(即春神)飞到,带来冰冷的霜花,但它们却显得十分坚强,不惧寒冷;仙女素娥(即秋神)在镜前照看,因为天冷而感到害怕,连衣物都颤抖起来;林间的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云鹤飞过,仿佛跨越了三万里的空间;梅花盛开又凋谢,如同经历了一千年的时光流转。
  1. 主题解析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感怀之情。青女和素娥的形象分别象征着春天和秋天的到来,而梅花则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坚韧。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对时间流逝和季节变化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1. 艺术特色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理。通过对比“飞霜”和“云鹤”的飞行距离、“素娥”的穿衣状况以及“梅花”的开放与凋零,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时间、空间和生命循环的深刻感悟。
  1. 历史影响
  • 《浣溪沙·其一 寒夜作》不仅是沈尹默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此外,这首诗在历史上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具有参考价值。

《浣溪沙·其一 寒夜作》不仅是沈尹默个人情感表达的产物,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能够深入理解诗人在当时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创作动机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