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小利则不成,去苟且自便之私,乃臻神妙;
取诸人以为善,体宵旰勤求之意,敢惮艰难。
福建船政局大堂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福建船政局大堂联》是沈葆桢创作的一副对联,出自晚清时期。此对联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下面是对这一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沈葆桢(1820-1879年),原名振宗,字幼丹,一字翰宇,福建省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他的父亲为塾师,母亲则是林则徐妹妹的妻子,妻子林普晴也是林则徐的次女。沈葆桢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之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并逐步升迁至闽浙总督和江督等高位。
创作背景:《福建船政局大堂联》的创作,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五日由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奏清廷中央政府的两篇奏折后,沈葆桢应征撰写了这副对联,用以表达他对国家的关心和责任。
内容赏析:对联的内容表达了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即“见小利则不成,去苟且自便之私,乃臻神妙;取诸人以为善,体宵旰勤求之意,敢惮艰难”。它既强调了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又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历史影响:作为清代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沈葆桢的这副对联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至今仍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福建船政局大堂联》不仅是沈葆桢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缩影。通过这副对联,人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