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咏史二首 其二

东周东汉竟如何,消息传来岂尽讹?
嬉戏无如李天下,诙谐合有镜新磨。
摸金使者征求遍,指鹿无臣炀蔽多。
江较野人空怅望,恐教荆棘卧铜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后咏史二首·其二》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生于晚唐,祖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卒于郑州荥阳。
  • 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其骈文文学价值也颇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风格与段成式、温庭筠相近,故被并称为“三十六体”。
  1. 作品原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2. 整体翻译

  • 这首诗的前两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通过回顾历史上的贤明国家和家庭,强调了“成”与“败”的关键因素,即“勤俭”与“奢侈”的差异。这里,“勤俭”代表勤勉节约,而“奢侈”则意味着浪费无度。这种对比突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即通过勤劳和节俭来积累力量,避免因奢侈而导致的失败。
  • 第三句“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则是诗人进一步对这种生活方式进行质疑。他认为,即使是最珍贵的物品,如琥珀或真珠制作的枕头和车辆,也不能保证幸福和成功。这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物质财富并非幸福的唯一来源,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提升。
  1. 词句注释
  • “历览前贤国与家”:意指回顾历史上的圣贤和他们的国家或家族。
  • “成由勤俭破由奢”:意指国家的兴盛依赖于勤俭节约,而衰败往往因为奢侈浪费。
  •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意指即使拥有最珍贵的物品,也不能保证幸福和成功。
  1. 白话译文
  • 通过回顾历史,诗人发现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能够秉持勤俭节约的原则,而不仅仅是依靠外在的物质条件。因此他强调,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富足。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唐代中期以后,随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许多有才能的人感到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同时,社会风气也变得奢华浮华,许多人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在的修养。
  1. 名家点评
  • 这首诗被认为是李商隐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因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还因为它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1. 轶事典故
  • 关于这首诗的传说之一是,李商隐在创作这首诗时,曾在梦中见到一位老者告诉他,他写的就是未来的预言。这个梦境让诗人更加确信这首诗的意义非凡,也体现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和期待。
  1. 作品赏析鉴赏
  • 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和成功的普遍真理。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后咏史二首·其二》不仅是李商隐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唐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