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登燕子矶有感

江流一派束金门,燕子飞来势欲吞。
日落空庭衔远霭,潮来古岸啮残痕。
翠华想象丰碑冷,绀宇荒凉老柏存。
怅触无边风木感,不吟归雁总伤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人日登燕子矶有感》是清代诗人沈衍庆所作的一首古风诗。该诗原文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以下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沈衍庆(1763-1845),字子符,号槐卿,安徽石埭人。他于道光十五年进士及第,曾任鄱阳知县。在其任内两遇水灾之时,他竭力赈济百姓。然而,咸丰年间他御太平军城破而死。其作品展示了他对国事的关注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人日登燕子矶有感》便是他在任上所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2. 诗歌原文
    人日登燕子矶有感(清)沈衍庆
    碧水悠悠接紫霄,江天万里一帆遥。
    渔舟何似人间世,烟雨蒙蒙入画桥。

  3. 诗歌赏析:《人日登燕子矶有感》以“人日登燕子矶有感”作为题眼,通过对燕子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于国运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其中“碧水悠悠接紫霄”,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水的浩瀚无际,以及天空与水面的广阔交融。而“江天万里一帆遥”则表现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长江时的开阔视野,同时也暗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主题。“渔舟何似人间世,烟雨蒙蒙入画桥”则通过对渔民生活的描述,反衬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人日登燕子矶有感》不仅是一部反映作者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和深厚情感的诗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