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二首 其一

脱颖人成公子名,不然碌碌竟何称。
夷门虚己真知己,莫绣平原绣信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古二首 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笔触,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时事的敏锐洞察。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是唐代文坛上的佼佼者。刘禹锡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斐然,还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曾与白居易等人一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致力于改善民生。
  2. 诗歌背景:刘禹锡身处政治动荡的唐朝,经历了从进士及第到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再到被贬的曲折历程。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矛盾,既有对国家兴亡的忧思,也有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3. 诗歌原文:《咏古二首·其一》原文为“车音想辚辚,不见綦下尘。可怜平阳第,歌舞娇青春。金屋容色在,文园词赋新。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4.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六朝贵族奢侈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无常的忧虑。通过“车音”、“綦下尘”等意象,诗人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无情,以及那些因权贵而得宠的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的现实。
  5. 艺术特色:刘禹锡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沉的情感。《咏古二首·其一》在艺术表现上尤为出色,其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形象生动而寓意深远。特别是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6. 文化价值:作为唐代文人的代表,刘禹锡的诗歌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去探索、去思考。

《咏古二首·其一》不仅是刘禹锡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