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吴中旱

南国惊传云汉歌,空闻阙下颂嘉禾。
粒馀鹦鹉三秋少,草尽飞蝗八月多。
栗里已无田种秫,舂陵难遣吏催科。
长河天上谁能挽,一泻乡关润绿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吴中旱》是一首由沈曾期所作,表达了对江南水乡遭受旱灾的深切同情和忧虑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吴中地区连续不断的旱灾,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严峻关注。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作背景:沈曾期,字子寿,号南园,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其创作涉及广泛,尤以诗歌见长。据记载,沈曾期生活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他的文学成就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诗作主题:此诗的主题集中在江南地区的旱灾问题上。作者通过对江南水乡遭遇连续旱灾的描述,传达了对当地民众生活困境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的思考。

  3.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押歌韵,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对时局的评论。诗中的意象描绘细腻,如“粒馀鹦鹉三秋少”,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农作物因干旱而受损的景象,也隐喻了百姓生计的艰辛。

  4. 文化价值:《闻吴中旱》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了解明代江南地区历史和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社会的生态变迁以及文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表达。

《闻吴中旱》不仅仅是一首反映特定社会事件的诗作,它还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首诗展示了沈曾期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也揭示了明代时期江南地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挑战。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