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汪容甫先生 其二

姑孰逢官署,于今巳廿年。
齐名顾与李,宿草墓为田。
空遂还山愿,徒劳点鬼编。
古人多地下,吾计正茫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汪容甫先生其二”是一首表达对已故好友的怀念和哀叹之情的古代文学作品。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沈在廷之手,反映了作者与汪容甫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对其逝世的悲痛之情。以下是对该诗更为详细的介绍:

  1. 诗歌背景:《挽汪容甫先生其二》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这首诗应当是在汪容甫去世后所作。通过诗句中的“于今巳廿年”可以推测,汪容甫生前与沈在廷有深厚的交往,两人可能不仅是知己,还可能是同僚或朋友。
  2. 文学价值:此诗采用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情感深沉,通过对逝者的回忆和对往昔岁月的感慨,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联结。诗中“空遂还山愿,徒劳点鬼编。”表达了对友人生前愿望未能实现的遗憾和哀悼。
  3. 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齐名顾与李”暗示了汪容甫与两位同时代文人的关系,以及“宿草墓为田”这样的意象,传达了一种对亡友深切的思念。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的体验。
  4. 情感表达:“古人多地下”,这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已经去世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贯穿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怀念,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5. 文化意义:在中华文化中,挽联是一种表达哀悼和纪念的文学形式,通常用以悼念逝去的亲人或朋友。沈在廷的《挽汪容甫先生其二》作为一首挽联,不仅具有悼念的意义,也是对友情的一种礼赞,显示了文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对彼此生命的尊重。

《挽汪容甫先生其二》以其深情的词句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在面对挚友离去时的悲痛和不舍。该诗不仅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友情,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人情感世界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