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渡扬子江感成

滚滚银涛,泻不尽、心头热血。
想当年、山头擂鼓,是何事业。
肘后难悬苏季印,囊中剩有文通笔。
数古来、巾帼几英雄,愁难说。
望北固,秋烟碧。
指浮玉,秋阳赤。
把蓬窗倚遍,唾壶击缺。
游子征衫搀泪雨,高堂短鬓飞霜雪。
问苍苍、生我欲何为,空磨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渡扬子江感成》是清代诗人沈善宝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围绕该作品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背景
  • 生平介绍:沈善宝,字缃佩,钱塘人,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女诗人。她的作品多与女性的生活、情感以及社会现象相关,其词风婉约,情感细腻。
  • 诗词成就:沈善宝除了词作外,还著有《鸿雪楼集》《名媛诗话》,展现了她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热情和才华。
  • 文学地位:在文学史上,沈善宝作为一位女性词人,虽不常见于传统男性主导的词坛,但她的作品仍受到后世的关注和赞赏。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词作创作于清初,一个女性作家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留下自己的词作,反映了当时女性文学创作的自由度。
  • 个人遭遇:沈善宝的创作往往与其个人经历紧密相关,她的诗词中不乏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 文学观念:在那个时代,女性被限制在家庭内的角色,而沈善宝通过词作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个性解放的向往。
  1. 内容赏析
  • 情感表达:《满江红·渡扬子江感成》充满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往英雄事迹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 象征意义:词中的“扬子江”象征着中国的江河文化,也暗喻了历史的变迁。通过这样的象征,词人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 艺术手法:沈善宝在这首词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词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感,又有艺术的审美效果。

《满江红·渡扬子江感成》不仅是沈善宝个人情感世界的写照,也是当时女性在社会压力下挣扎求存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清代女性词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立性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关注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历史角落,以获得更全面的历史认识和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