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扫出青芙蓉,云涛翻动千虬龙。
林虚涧幽不知处,中有楼阁刚三重。
幅巾二客笑相视,鬓丝禅榻皆机锋。
推琴掩卷万籁寂,但闻流水声淙淙。
海壖七月苦烝溽,对此何异抱冰玉。
只疑此境非尘寰,不知元在故山曲。
九峰杳霭澄江南,高秋日日腾烟岚。
苍崖深处人不到,负岩临谷标孤龛。
落叶满山听似雨,旧是梁汾栖隐所。
北客南来共月明,水天一夕清如许。
侧帽乘风去不回,空桑此地同飞灰。
山僧指点旧游处,百年履迹荒苍苔。
异代何人领鸳社,味云词笔今健者。
卅年京国走缁尘,梦回依旧书岩下。
香界来煮松苓泉,门前积翠还中天。
寄沤缩手写不得,独辟幽径寻寒烟。
风廊露槛侵云起,落日川原见百里。
扶藜试上最高层,持比画图得谁似。
仙踪缥眇不可希,清风仿佛生岩扉。
寒泉秋菊足嘉荐,合有笙鹤时来归。
微雨潇潇响林薄,云卧此中真不恶。
只愁四海要为霖,未许垂天专一壑。
闻道江乡兵小休,我亦倦作淩沧游。
何当从子丹梯上,同听松风万壑秋。
题杨味云重修锡山贯华阁图(丁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杨味云重修锡山贯华阁图》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的七言律诗,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陈宝琛所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锡山贯华阁的自然美景,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 创作背景
- 诗人经历: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屡次出任考官。光绪八年(1882)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宣统元年(1909)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
- 历史背景:这首诗作于光绪丁卯年间,即1907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值中法战争后,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同时社会也呈现出一种求新求变的氛围。陈宝琛作为一位学者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个人情感。
- 诗歌原文
- 霜天埽出青芙蓉,云涛翻动千虬龙。林虚涧幽不知处,中有楼阁刚三重。幅巾二客笑相视,鬓丝禅榻皆机锋。推琴掩卷万籁寂,但闻流水声淙淙。
- 这四句诗生动地刻画了贯华阁周围的自然风景,用“霜天”、“青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而“云涛翻动千虬龙”则展示了波涛汹涌的自然景观。诗中的“幅巾二客”形象地描绘了与作者同游的两位客人,而“鬓丝禅榻皆机锋”则透露了他们可能涉猎佛学或禅宗思想。最后一句“推琴掩卷万籁寂,但闻流水声淙淙”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和内心的平静。
- 主题思想
- 自然之美:此诗通过对贯华阁周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强调了自然界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 文化传承:诗句中提及的顾梁汾结社以及顾在惠山时的访问,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文人雅集:诗中的“幅巾二客笑相视”,表现了文人墨客间的交往与交流,传达了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及追求。
陈宝琛的《题杨味云重修锡山贯华阁图》不仅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的佳作,也是一首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诗篇。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交流以及个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