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宫 其五

楚路高歌自欲翻,月楼谁伴咏黄昏。
越罗冷薄金泥重,栀子交加香蓼繁。
知有宓妃无限意,更惊骚客后归魂。
未知歌舞能多少,但保红颜莫保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楚宫其五》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河内(今河南焦作),出生于郑州(今属河南)。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同擅近体诗,绝句尤工,被尊为“诗坛巨匠”。
  1. 诗歌原文
  • 过尽巴山更西去,屈子当年赋楚辞。
  • 忠臣不事二君主,终向江山泣逝时。
  • 遗像堂堂垂万世,霸图落落见千龄。
  • 荆山雨泪红芳草,巴水流愁赤叶飞。
  •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史留传永不朽。
  1. 诗歌解读
  • 过尽巴山更西去: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楚国的无限怀念和深深的哀思。巴山是古代楚国的边界,经过这些地方,诗人仿佛能看到楚国曾经的繁华和荣耀,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 忠臣不事二君主:这句话出自屈原的《离骚》,原意是说忠诚的臣子不会背叛自己的君主。在这里,诗人借用屈原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君主忠诚的决心,即使面对再大的诱惑和压力,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心。
  • 终向江山泣逝时:这里的“江山”指的是国家的山河和土地,意味着诗人最终会因为国家和民族的衰败而感到悲伤和绝望。这种情感深深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 遗像堂堂垂万世,霸图落落见千龄:这里提到了楚国的遗像和霸主的遗策,强调了楚国曾经的辉煌和伟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历史遗产的珍视,认为它们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 荆山雨泪红芳草,巴水流愁赤叶飞: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荆山和巴水边的情景。荆山的雨水如同泪水般落下,红色的花朵沾满了泥土;而巴水的水流也带着忧愁,带着落叶飘飞。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愁和无奈。
  • 兴亡千古繁华梦: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的兴亡就像一场永恒的繁华梦境一样,无论多么辉煌壮丽,都只是短暂的瞬间。它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认识和感慨。
  • 诗史留传永不朽:这句诗强调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和价值。它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能够传承下去的期望和信心,认为诗歌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1. 创作背景
  • 根据《楚宫》的序文,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作者自桂林归长安途中。此时正值唐宣宗大中年间政治黑暗之时,李商隐目睹当时社会的种种乱象,心中充满忧愤。他借古喻今,以屈原沉江等历史典故暗指现实政治中的权贵骄奢淫逸,以及朝堂之上的奸佞当道。因此,《楚宫》不仅是对古代楚国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通过对《楚宫其五》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思想深度以及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