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 其十

仙家暂谪亦千春,一一莲花见佛身。
长者子来辄献盖,毛延寿画欲通神。
红楼隔雨相望冷,锦瑟惊弦破梦频。
欲织相思花寄远,未知何路到龙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七言律诗作品,这组诗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当时杜甫56岁,正处于避乱夔州的时期。以下是对《秋兴八首》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是杜甫晚年因战乱而流寓夔州。这一时期,杜甫经历了长时间的流亡生活,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自然产生了深深的忧愁和感慨。
  • 这首诗作反映了杜甫晚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通过描绘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1. 诗歌内容
  • 《秋兴八首》的第一首作为整个组诗的总领,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发了忧国之情和孤独之感。
  • 杜甫在第三首中表达了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以及对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感。
  • 第五首回忆了自己引为欣慰的回忆,即昔日与友人共同游宴的情景,但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变迁的叹息。
  • 第八首则回忆了与旧友共游时的诗意豪情,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的一段美好时光。
  1. 艺术特色
  • 《秋兴八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全诗八首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整体,但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 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内心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对时代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1. 历史意义
  • 《秋兴八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历史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注。
  • 这些诗作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唐代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期作品中的经典代表,不仅艺术成就极高,而且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通过对这组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和他的时代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