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 其十一

十二楼前再拜辞,回头更望柳丝丝。
阵图东聚燕江石,幽象遥通晋水祠。
吴岳晓光联翠巘,蓬峦仙仗俨云旗。
可怜万里堪乘兴,君问归期未有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华清》其十一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阮籍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下面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时代背景:阮籍生活在魏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变革的时代,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个人生平:阮籍自幼聪颖过人,但仕途不顺,常感身世浮沉,这种经历反映在其诗作中,形成了一种深沉、悲凉的风格。
  1. 作品原文
  • 陶辑瑞篇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这首诗以长江水和枫树林开篇,营造出深远而苍茫的氛围,随后通过皋兰、青骊等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活力与悲伤的气息,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 主题思想
  • 家国情怀:诗中的“寄声欲问塞南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关心。
  • 个人命运:诗人通过“一去心知更不归”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自己无法回归的无奈与悲哀。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细腻的个人情感,二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象征手法:如“皋兰”、“青骊”等,这些意象不仅富有画面感,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内涵。
  1. 文化价值
  • 历史研究:这首诗为研究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学鉴赏:作为魏晋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展示了那个时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1. 现代影响
  • 学术研究:许多学者在研究中不断挖掘和解读这首诗,丰富了人们对阮籍及其诗歌的理解。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传播,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华清(其十一)》不仅是魏晋时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它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魏晋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的人来说,这首诗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