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绍定井阑(壬申)

梧花落尽藓痕新,历劫能完似有神。
访旧泉逾杉渎冷,传家石比郁林珍。
草堂闻已移居了,素绠期为负汲频。
我正息机宜抱瓮,结茅何计得为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顾氏绍定井阑(壬申)》是一首近现代诗,由近现代诗人汪荣宝创作于清朝时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汪荣宝(1878年-1933年6月),字衮甫,一字太玄,江苏吴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中华民国外交官。他在晚清和民国两代担任重要职位,并参与外交事务。
  • 作为一位政治人物,汪荣宝不仅在政界有所作为,还在文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诗作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 诗歌原文
    梧桐落尽藓痕新,历劫能完似有神。
    访旧泉逾杉渎冷,传家石比郁林珍。
    草堂闻已移居了,素绠期为负汲频。
    我正息机宜抱瓮,结茅何计得为邻。
  2. 诗歌赏析
  • 首联解读:“梧花落尽藓痕新,历劫能完似有神。”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梧桐树凋零后,新长出的藓苔显得格外新鲜,象征着历经风雨后的坚韧与重生。这里的“似有神”暗示着诗人对于这种不屈不挠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 颔联解读:“访旧泉逾杉渎冷,传家石比郁林珍。”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走过曾经探访过的泉流,越过静谧的山涧,发现家族流传下来的石头更加珍贵,如同郁郁葱葱的森林中的瑰宝。这里的“逾”和“比”,分别表示超越和相比,强调了家族传统和历史价值的重要性。
  • 颈联解读:“草堂闻已移居了,素绠期为负汲频。” 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过去居住环境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尽管现在草堂已经搬迁,但诗人依然希望继续用简单的竹制水桶负责日常的生活用水,体现了一种简朴而真实的生活态度。
  • 尾联解读:“我正息机宜抱瓮,结茅何计得为邻。”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他正在享受田园的宁静,用一个简陋的水瓮来取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无需担心外界的纷扰。这里的“结茅”指的是在野外搭个小棚子住下,“得为邻”则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1. 文化背景
  • 《顾氏绍定井阑(壬申)》创作于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包括政治动荡、经济变迁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汪荣宝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看法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顾氏绍定井阑(壬申)》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