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杨叔峤故居(庚戌)

谁记津桥夜雨痕,秋风来吊蜀鹃魂。
杨雄何意丹吾毂,江谧无端白汝门。
朽骨已随新法尽,匡床尚有谏书存。
若凭成败推兴废,甘露当年未足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杨叔峤故居》是一首近现代的七言律诗,由汪荣宝创作于庚戌年。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汪荣宝(1878年-1933年),字衮甫,一字太玄,江苏吴县人,是一位清朝及中华民国的政治人物和外交官。他不仅是近代政治变革的见证者,也是一位文学创作的才子。
  1. 作品原文
  • “谁记津桥夜雨痕,秋风来吊蜀鹃魂。”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场景的回忆与哀思,以及秋天夜晚细雨中桥梁的痕迹所引发的怀旧之情。
  • “杨雄何意丹吾毂,江谧无端白汝门。” 通过比喻,诗人表达了杨叔峤的志向和抱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杨雄在这里被用来象征有志之士,而江谧则可能象征着一种平静而未受影响的生活态度。
  • “朽骨已随新法尽,匡床尚有谏书存。” 此句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尽管时代变迁,但某些坚持真理、反对新法的人仍然留下了他们的信念和遗物。
  1. 作品赏析
  • 《过杨叔峤故居》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杨叔峤故居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杨叔峤故居”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前辈英雄事迹的怀念,也体现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
  • 在艺术表现上,汪荣宝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情感表达。这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1. 历史背景
  • 杨锐,字叔峤,号钝叔,是绵竹市人,出生于1857年,是蜀人在戊戌变法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四川推动改革,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实业,并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他的事迹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遗忘,直到后来人们重新发现他的事迹和精神,纪念他为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

《过杨叔峤故居》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字受到赞誉,更因为它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通过了解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