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 其三

猿别方长啸,鸿轩不可攀。
刘桢元抱病,谢傅已登山。
橐籥言方喻,关河梦几还。
故园烟草色,归去有帘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门》是一首由明朝诗人李江创作的诗歌,它描绘了作者在雪后独自坐在玉堂中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梅花与玉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下面将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江(约1490—1543),明文学家。字仲文,号石渠。南直隶无锡人。嘉靖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卒谥文恪。有《石渠集》、《李文恪公文集》。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形容自觉若焦枯,老却寒江风味殊。
    雪后玉堂人独坐,夜来茅舍月同孤。
    一泓溪水绕根底,万仞罗浮入画图。
  • 翻译
    自我感觉到自己像焦干的老树,失去了冬天的风味。
    雪后,玉堂中只有我一个人坐着,夜晚则只有我的茅舍中点着孤单的月光。
    一条小溪围绕着我的根部流淌,万丈高的罗浮山仿佛成了一幅画。
  1. 主题分析
  • 这首诗歌的主题在于通过对比和象征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玉堂中的孤独以及外面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诗中的“朱门”象征着过去的荣华富贵和权力地位,而“其三”则暗指这是其中的第三部分或者第三段内容。整首诗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李江的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他的诗歌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能够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心灵。同时,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隐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此外,李江的诗歌还体现了明代文学的特色,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入挖掘,这些都显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才能。

《朱门》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明代文人对于权力、历史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思。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