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杨伯起墓

蟠龙关塞近,大鸟墓门深。
万古长河水,千秋暮夜心。
衣冠朝岳麓,蘋藻荐桃林。
夫子应知己,囊无陆贾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拜杨伯起墓》是宋朝诗人汪灏的作品,而不是清朝王士禛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都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在创作背景方面,汪灏的《拜杨伯起墓》创作于元代庆元奉化,字季夷,宋亡后不仕,杜门著书,受家学,治《易》、《春秋》,躬耕孝养。他曾跟随陈嵩伯讲学,有《蜡台稿》等作品。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人的缅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元末社会动荡时期的知识分子心态。

从内容方面来看,《拜杨伯起墓》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蟠龙关塞近,大鸟墓门深”两句,展现了墓地的庄严和神秘氛围。接着,“衣冠朝岳麓,蘋藻荐桃林”两句则描绘了人们在墓地进行祭祀的情景,体现了古人对先人的尊敬与怀念。最后,“夫子应知己,囊无陆贾金”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死哲理的感慨。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汪灏在《拜杨伯起墓》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墓地的庄重与繁华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万古长河水,千秋暮夜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拜杨伯起墓》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元末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碰撞,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重要文献。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对后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拜杨伯起墓》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古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