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皋羽西台

何事西台上,空山恸哭声。
风云皆变色,天地竟无情。
竹石敲新裂,江流恨不平。
客星祠咫尺,万古共澄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谢皋羽西台》是清代诗人汪沅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景观以及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慨和哀思。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谢皋羽西台》:

  1. 作者背景
  • 汪沅(字右湘),江南歙县人,少居歙之潜口,有园适当林壑胜处,年少即以诗见重于老苍,敦槃之会,无弗列也。后辞世,梅耦长序其遗诗,比唐之李昌谷、明之徐昌谷,不胜叹惋。
  1. 诗歌原文
    何事西台上,空山恸哭声。
    风云皆变色,天地竟无情。
    竹石敲新裂,江流恨不平。
    客星祠咫尺,万古共澄清。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述西台之上的空旷和悲声,表达了一种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
  • “何事西台上,空山恸哭声”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又悲痛的场景,西台象征着高处或中心,而恸哭则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 “风云皆变色,天地竟无情”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的无情和变化无常。
  • “竹石敲新裂,江流恨不平”则具体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变化的无奈和不满。
  • “客星祠咫尺,万古共澄清”则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尽管现实充满挑战,但历史的清澄和公正是不可改变的。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作于清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汪沅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1. 文学价值
  • 《谢皋羽西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文字的美丽和深邃,更在于其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首抒情的作品,也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1. 历史意义
  • 《谢皋羽西台》反映了清末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对和平稳定的渴望。它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也为后世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谢皋羽西台》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