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湘裙

轻罗细褶湘波簇。香风吹起层层幅。
花朵几枝柔。徒然笑石榴。
步来蜂蝶绕。绣带垂缥缈。
红衬下裳低。销魂褪转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菩萨蛮·湘裙》是清代诗人汪懋麟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不舍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汪懋麟,字季角,号蛟门,江都人。他生于清康熙六年(1667),在清康熙年间考中进士,授秘书院中书舍人,官至刑部主事。他的诗法传于王士祯,才气纵横,有《百尺梧桐阁集》二十六卷传世。
  • 时代背景: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学繁荣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汪懋麟作为这一时期的作家之一,其词作在当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评价。
  1. 词作原文
  • 芙蓉衫子湘裙衩:描绘了穿着湘裙的女子,如同芙蓉般的娇美。
  • 帘栊一碧人如画:形容女子所在的环境美丽宁静,如同画中景致。
  • 未上小红楼:暗示女子尚未离开,给人一种期待的情感。
  • 眼波先逗愁:通过眼神流露出的柔情,让人心生愁绪。
  • 斜阳江岸别:夕阳下的场景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感。
  • 染出销魂色:形容女子离去后,留下的哀愁让人难以忘怀。
  • 此夕梦寻伊: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的梦境中寻找这位女子的愿望。
  • 桐阴月上时:在桐树下,月光下的夜晚,更加深了离别的伤感。
  1. 作品鉴赏
  • 从文学角度看,《菩萨蛮·湘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动人。它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词作,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从艺术角度分析,该词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湘裙”、“芙蓉衫子”等,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同时,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帘栊”、“江岸”、“桐阴月上时”等,都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视觉和听觉印象。
  1. 影响与评价
  • 文学价值:《菩萨蛮·湘裙》作为清代词作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展现了清代词人的才华和风格,也为后世的词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 艺术成就:在艺术方面,《菩萨蛮·湘裙》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词中的意象、修辞等艺术手法都被运用得相当娴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迪。
  1. 相关词作对比
  • 周燕婷的《菩萨蛮·湘裙欲共春行色》:当代诗人周燕婷的这首《菩萨蛮》与汪懋麟的词作在主题和情感上有所相似,都是围绕湘裙展开的爱情故事。两首词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不舍,以及离别时的惆怅。然而,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周燕婷的词作更加现代,语言更加简洁明快,而汪懋麟的词作则更注重传统的韵味和深沉的情感表达。

《菩萨蛮·湘裙》不仅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词作,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与价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