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墓

香云漠漠雪飘飘,积翠层岚近可招。
犹记玉堂春夜梦,短篷斜系虎山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隐士袁宣墓》是宋代文学家陈大方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表达了诗人对唐代隐士袁宣墓地的感慨。以下是关于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茅山东北燕山前:描述了袁宣墓地所在的地理位置,展现了一幅静谧、古老的图景。
  • 翁仲遗墟几百年:表达了岁月流转,遗址沧桑之感。
  • 时有吴人来问隐:反映了当地人对袁宣隐居之地的关注和好奇。
  • 不知唐树已啼鹃:描绘了春天来临时,树上的杜鹃花发出的声音,增添了一丝凄凉之美。
  • 山童解指看碑路:描述了山里孩童指着墓碑寻找道路的场景,体现了一种纯真和历史感。
  • 野衲分耕祭墓田:描绘了农民们耕种土地,为袁宣墓地进行祭祀的画面,展示了人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
  • 厚夜肯教黄壤晓: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轮回的理解,以及对死者安息的祝愿。
  • 悲风偏动夕阳天:描绘了夕阳西下,秋风悲切的氛围,增强了整首诗的情感深度。
  1. 作者介绍
  • 陈大方: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诗歌方面,他的七言律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 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二三)进士:陈大方在理宗绍定五年中进士,这一成就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显示了他的才华和学识。
  • 官至中书舍人:在官场上,陈大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担任过中书舍人的职务,这表明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1. 诗歌赏析
  • 意象运用:诗中的“翁仲遗墟”“唐树”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墓地的景象,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深沉的怀旧之情和对古人的敬仰之情,通过对袁宣墓地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 艺术手法: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哀伤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深度。
  1. 历史背景
  • 时代特征: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常常面临着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抉择,这种背景下,文学作品往往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 地域文化:袁宣是唐代的一位隐士,其墓地所在地可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也是诗歌中描述的“翁仲遗墟”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1. 文化意义
  • 隐士文化:袁宣作为唐代的隐士,其墓地成为了研究隐士文化的重要地点,诗歌中对其墓地的描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类人物的尊崇和怀念。
  • 历史记忆:通过对袁宣墓地的描述,诗歌帮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1. 文学价值
  • 语言精炼:诗歌采用了精炼而有力的语言,每一句都饱含深意,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 意象鲜明: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如“翁仲遗墟”“唐树”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情感深沉:诗歌中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无论是对历史的缅怀还是对自然的描绘,都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1. 后世影响
  • 文学研究: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成为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资料。
  • 文化传播: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袁宣和他的墓地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识,增强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唐隐士袁宣墓》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