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令洪时懋见过赋赠

衰废勿复道,寸心怀国恩。
相逢无厚薄,努力尽深言。
沙碛黔黎苦,边城风俗惇。
君如敷德化,抚字莫辞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宁令洪时懋见过赋赠》是清代诗人李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该诗进行深入的探讨: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李锴,字铁君,号鷹青,生于辽东铁岭(今属辽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和挫折,但从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
  • 创作时间:此诗作于乾隆丙辰年(1756年),当时李锴已经年届五十,正值中年时期,正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
  1. 诗歌内容解读
  • 情感表达:《西宁令洪时懋见过赋赠》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友人时的深厚情感。诗中“衰废勿复道,寸心怀国恩”表达了自己虽已衰颓但仍心系国家的情感,显示了李锴对国家的忠诚及责任感。
  • 社会现实反映:“沙碛黔黎苦,边城风俗惇”反映了当时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困苦和淳朴的民风,同时也暗示了国家边疆的不安定因素,如边城的艰苦生活和风俗的敦厚。
  • 人际关系的描写:诗中的“相逢无厚薄,努力尽深言”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交往时真诚相待、坦诚沟通的态度,体现了深厚的友谊。
  1. 艺术风格与特点
  • 语言简练:李锴的诗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 主题深刻:此诗不仅仅描绘了自然景观和社会现状,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沙碛黔黎苦,边城风俗惇”等句子,都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西宁令洪时懋见过赋赠》作为李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艰辛生活。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锴的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对于研究清代文学以及中国历史的人来说,这首诗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