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亲之恩,罔极如昊天。
一旦作遐逝,相看隔重泉。
椿堂虚白昼,徒有遗容传。
芸阁春风暖,尘封旧青编。
哀恸切心血,血泪常潺潺。
为王圭题追慕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为王圭题追慕堂
李蕃(清代),字子远,号青莲居士,他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湛的诗艺著称于世。他的《为王圭题追慕堂·哀哀亲之恩》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亲情的珍视。这首诗作是李蕃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王圭这一亲属的深情怀念和无尽哀思。
诗中“哀哀亲之恩,罔极如昊天。”开篇即点明了主题,将亲情比作无边的天空,表达了诗人对于亲人深切的敬爱和无法报答的悲哀。“一旦作遐逝,相看隔重泉。”进一步描绘了生死相隔的凄凉景象,暗示着王圭离世后的孤寂与无助。“椿堂虚白昼,徒有遗容传。”则通过“椿堂”这一意象,寄托了诗人对王圭生前生活场景的缅怀,同时也流露出岁月沧桑之感。
《为王圭题追慕堂》不仅仅是一首抒情诗,它还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在古代中国,祠堂被视为家族的象征,而追慕堂作为西递胡氏荣祖公后裔二十三世的祭奠之地,更是承载了后人对先祖业绩的追思及情感的寄托。追慕堂的建筑特点和空间序列设计,不仅反映了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了家族对于先辈的尊敬和对历史的继承。
李蕃的这首诗,通过对王圭及其家族历史的描述,折射出了清代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与家庭价值观。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一个时代文化氛围的反映。
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王圭这位亲人深深的哀思,又有对传统文化中家族伦理的认同。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亲情始终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情感纽带。在现代社会,人们或许已经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建立祠堂来表达对先祖的敬仰,但这份情感和对传统的尊重却永远值得传承下去。
李蕃的《为王圭题追慕堂》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历史记忆的载体。它让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喧嚣中,依然能听到来自古代的文化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