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过龙泉寺

百岁几今日,循溪来上方。
水流山影活,风过叶声凉。
晚果经霜赤,秋瓜卧地黄。
道人知爱菊,篱畔未全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过龙泉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九日过龙泉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前往龙泉寺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百岁几今日,循溪来上方。
    水流山影活,风过叶声凉。
    晚果经霜赤,秋瓜卧地黄。
    道人知爱菊,篱畔未全荒。

  2. 诗歌鉴赏

  • 意境营造:“百岁几今日”,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的心情。诗人通过这个句子传达了他对时间的感慨和生命的思考。
  • 景物描写:“水流山影活”,用“活”形容流水和山影,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生机。“晚果经霜赤,秋瓜卧地黄”,则具体描绘了秋天收获的景象,展示了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
  • 人文情怀:“道人知爱菊,篱畔未全荒”,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景物的描写上,也体现在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之中。
  1. 诗歌背景
    《九日过龙泉寺》创作于唐代,当时五台山的龙泉寺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宗教圣地。白居易作为当时的著名诗人,有机会多次游览此地,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特色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诗歌影响
    《九日过龙泉寺》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审视自然美景和抒发人生感慨的独特视角。
  3. 艺术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近人、直白真挚著称。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风格特点。在《九日过龙泉寺》中,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脱俗的艺术世界,使人们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九日过龙泉寺》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和文化。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