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十二首 其十一

径尺方盆围作沼,汲泉小蓄鲦鱼。
翠痕略借荇丝铺。
两三文石错,随地见蓬壶。
戏捉柳花浮水面,闲看逐队噞喁。
空中游影自如如。
须知鱼与我,同此一江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十二首其十一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他晚年时期对于人生、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期。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故宫离黍。已复平戎三载卧,无人能唱《大刀》乐。
  2.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苏轼的这首词展现了他的豪放风格,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情感。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天接云涛”、“星河欲转”等,又有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如“闻天语、殷勤问我归期”。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词既有宏大的视野,又不失细腻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 主题思想:通过对词中人物梦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词中“闻天语、殷勤问我归期”一句,既体现了作者对天命的敬畏,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关切和无奈。同时,词中也反映了作者在国家政治上的失望和无奈,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1. 文化背景
  • 临江仙是宋代的一种词牌形式,主要用于表达诗人的感慨和情怀。苏轼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中的临江仙多有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状况和个人情感的内容。
  • 此词的创作时间,据传是在苏轼晚年时期,此时他经历了多次的政治挫折和个人生活的变迁。这种背景下,词中的感慨和反思更为深刻和真实。
  1. 历史评价
  • 此词被认为是苏东坡词作中的经典之作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和情感深度都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认可。同时,此词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文化背景,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首词不仅能够欣赏到其艺术美,还能够从中感受到苏轼作为一个伟大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他的人文关怀。
  1. 现代应用
  • 虽然此词创作于宋代,但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跨越了时代的界限,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教育意义。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等方面。
    人们可以从这首词中汲取生活智慧和精神力量,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同时,也可以从中领悟到苏轼这位伟大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