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二十首 其十三

百岁平分了。
谩相传、南人衰易,此年难到。
更有萧家天子语,各半东西相祷。
只未食、长生茶蓼。
人鬼挤排终不去,有黄齑、百瓮供人咬。
忧患窟,此中老。
生来百药愁都夭,记当年、瑶环就塾,未离怀抱。
历尽人间千万劫,转眼头颅都皓。
只剩取、形单自吊。
今日杯盘红烛影,算三生、留得枯禅稿。
归去也,故山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新郎二十首 其十三》是清代诗人李慈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李慈铭,字香岩,号莼客,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当时文人喜爱。李慈铭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诗句原文
    百岁平分了。谩相传、南人衰易,此年难到。
    喜三回、看山奉敕,九天差遣。何处麒麟高冢客,杜宇梦回啼泫。
  3. 词句解析
  • “百岁平分了”:这句可能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苦乐参半的感受。在李慈铭的笔下,人生的起伏如同四季交替,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落叶归根的无奈。
  • “谩相传、南人衰易,此年难到。”:这里的“谩相传”意味着传闻和传说,而“南人衰易”则可能指的是南方地区的人容易感到衰老和变化无常,而这一年似乎难以到来。这句话透露出一种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 “喜三回、看山奉敕,九天差遣。”:这里的“喜三回”可能是多次的喜悦之情,“看山奉敕”则意味着奉命去观赏山水,而“九天差遣”则暗示着这是一种神圣或重要的任务。这句话展现了诗人对于职责的忠诚和对于自然的敬畏。
  • “何处麒麟高冢客,杜宇梦回啼泫。”:麒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而“高冢客”可能是指在某个高处安葬着麒麟的地方。杜宇是一种传说中的鸟类,它的鸣叫常常与悲伤联系在一起。这里可能是用杜宇的悲鸣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哀伤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1. 主题探讨
  • 时间与生命的感慨:通过对比人生的起落和季节的更迭,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
  • 责任与使命的体现:诗人以“九天差遣”为喻,表达了自己承担的职责和使命的重要性。
  • 自然与人的互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1. 历史影响
  • 诗歌形式与技巧:这首诗体现了古代诗歌的一些典型特征,如对仗工整、意象生动等。同时,诗人在创作中也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文化背景与传承:《贺新郎二十首 其十三》作为清朝时期的重要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传播,而且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也成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贺新郎二十首 其十三》是一首充满哲理、情感丰富的诗歌。通过对时间的感慨、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的展现,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也展示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