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华寺大悲阁望滇池作

香台高拥万山平,无数烟云绕涧生。
杯底岚光浮太华,檐前秋色挂昆明。
空馀战垒悲戎马,似有霜风动石鲸。
我醉欲留归路晚,满湖鸥鹭棹歌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太华寺大悲阁望滇池作》是清代诗人李澄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太华寺大悲阁以及滇池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李澄中,字渭清,号渔村、雷田。他是山东诸城人,康熙十八年被举为博学宏儒,并被授予检讨之职。他的文学成就颇丰,有《卧象山房集》、《滇程日记》等作品传世。
  • 文学成就:李澄中擅长诗歌,尤其受到杜甫诗歌的影响,文工碑传记事。其创作风格以沉郁顿挫见长,诗学杜甫,在清代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 诗意解析
  • 首联描写:“香台高拥万山平,无数烟云绕涧生。” 描述了太华寺大悲阁的高耸入云,以及周围环绕的群山和缭绕的云雾,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意境。
  • 颔联抒发:“杯底岚光浮太华,檐前秋色挂昆明。” 表达了诗人站在大悲阁之上,俯瞰昆明,感受到的秋天色彩和岚气,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远方的感觉。
  • 颈联感慨:“空馀战垒悲戎马,似有霜风动石鲸。” 则转入了对历史的记忆,通过“战垒”和“戎马”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而“霜风”与“石鲸”则增添了一种苍茫与壮阔之感。
  • 尾联抒情:“我醉欲留归路晚,满湖鸥鹭棹歌声。” 在诗人陶醉于景色之时,他想要留下不走,欣赏着满湖鸥鹭的悠然自得,以及伴随着歌声划船回家的场景。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将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既有现实感又富有哲理的画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感觉。
  • 语言精炼:整首诗用词考究,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主题,没有多余的修饰,但每个字眼都饱含深意,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 情感真挚:诗中透露出的是诗人对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深深感慨,情感真实而强烈,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1. 文化背景
  • 滇池风光: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以其美丽的风景著称。历史上曾是云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人墨客游赏之地。李澄中的这首诗,无疑反映了他对滇池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深厚感情。
  • 太华寺的历史:太华寺位于昆明滇池西山脚下,是昆明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这里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历史悠久,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人前来游览和赋诗。李澄中的这首诗很可能就是在游览太华寺时所作,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对佛寺的敬仰及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登太华寺大悲阁望滇池作》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李澄中作为一位杰出文人的文学才华,还能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份独特的韵味与哲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