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登海山亭望月

天风吹不休,潮势正郁勃。
峰头夜尤静,一上睇寥阔。
浑浑苍雾中,厌厌生残月。
蜃气相吞吐,水怪时出没。
凭视但无际,高歌惨不发。
苍茫自冥怀,懔栗复惊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登海山亭望月》是清代诗人李宪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李宪噩,字怀民,号十桐,生于清朝乾隆年间,为高密地区的一位有成就的文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好学,才华横溢,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遂专心于文学创作和诗歌研究。
  2. 诗词原文:天风吹不休,潮势正郁勃。峰头夜尤静,一上睇寥阔。浑浑苍雾中,厌厌生残月。蜃气相吞吐,水怪时出没。凭视但无际,高歌惨不发。苍茫自冥怀,懔栗复惊骨。
  3. 诗作解析:《夜登海山亭望月》以夜晚登上海山亭观望月亮为题材,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神秘的自然画面。诗中通过“天风不息”、“潮势郁勃”等描绘了海山的自然景象,而“峰头夜尤静”则传达了夜晚的静谧之美。诗中的“浑浑苍雾”和“蜃气吞吐”增添了一种朦胧美,而“水怪出没”则又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内心的震撼感受。
  4.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富有层次的语言表达。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天风不息”“水怪出没”等,使得整首诗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不失诗的韵味。此外,诗中的意象组合也极具匠心,如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心境相结合,使诗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动人。
  5. 历史评价:《夜登海山亭望月》在历史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评论。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李宪噩的诗作在风格上继承了传统,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使其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气息。这首诗也被后人视为李宪噩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对其后世影响深远。
  6.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寓意。李宪噩的《夜登海山亭望月》不仅描绘了月夜下的美景,更通过对月亮的象征性描述,引发了人们对生命、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这种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传递,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7. 教育启示:《夜登海山亭望月》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了解到清代的文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们是如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启发。

《夜登海山亭望月》作为李宪噩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反映时代风貌、承载文化传统的经典之作。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朋友来说,深入研读和理解这首诗,无疑能够获得无尽的精神滋养和文化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