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莘畬同年

阅十六年郎署光阴,回首京华,与我相怜共沦落;
过重九日湘城风雨,关心游子,知君临殁最凄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涂莘畬同年》是清代诗人李寿蓉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 作者简介:李寿蓉,字恽畹香,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见长,其作品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诗作原文
    阅十六年郎署光阴,回首京华,与我相怜共沦落。
    过重九日湘城风雨,关心游子,知君临殁最凄凉。

  3. 诗的内容解析

  • 回忆过去:“阅十六年郎署光阴”表达了作者在京城为官十六年的经历,这十六年的光阴里,他与作者有着类似的感受和经历,一同经历了官场的浮沉。
  • 感慨现状:“回首京华,与我相怜共沦落”描绘了作者与李寿蓉在京城共同度过的艰辛岁月,两人都曾遭受挫折和不幸。
  • 同情友人:“过重九日湘城风雨”,这里提及了“重九日”(即重阳节),在古代这个节日常常与登高、赏菊等习俗有关。作者在此提及自己与友人一起在湘城(今湖南省长沙市)经历风雨,这里的风雨可能暗指政治风波或人生困境。
  • 表达同情:“关心游子,知君临殁最凄凉”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之情。在李寿蓉去世时,作者深感哀悼,因为他知道李寿蓉在临终前所感受到的最深凄凉。
  1. 文学手法分析
  •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李寿蓉生前与死后的不同遭遇,诗人加深了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官场的无常和人生的悲剧。
  • 象征手法:诗中提及的“重九日湘城风雨”可能象征着某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或历史背景,而“关心游子”可能暗示着一种对漂泊无依者的关怀。
  1. 主题思考
  • 这首诗不仅是对李寿蓉个人的悼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通过李寿蓉的故事,作者传达了对正直与忠诚的赞美,以及对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去生命的人深深的同情。
  • 诗中的“临殁最凄凉”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脆弱性的深刻体察,以及对于死亡不可避免性的接受态度。
  1. 艺术特色
  • 李寿蓉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 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切换,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涂莘畬同年》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哀思的诗歌,也是对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与批判。通过对李寿蓉生平的回顾与同情,诗作传递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