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礼南同年之弟殉难越隽

左雕弓,右劲箭,平生跌宕,何等男儿,寒日薄邛崃,被血身先敢死士;
上老母,下遗孤,后事苍茫,仗君兄弟,悲风叩荆树,伤心我亦过来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杨礼南同年之弟殉难越隽》是一首充满悲壮气息的古诗,作者是清代诗人李寿蓉。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晚清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左雕弓,右劲箭,平生跌宕,何等男儿,寒日薄邛崃,被血身先敢死士;
    上老母,下遗孤,后事苍茫,仗君兄弟,悲风叩荆树,伤心我亦过来人。
  2. 诗中意象:《杨礼南同年之弟殉难越隽》中的“左雕弓,右劲箭”展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形象,而“寒日薄邛崃,被血身先敢死士”则传达了面对艰难险阻仍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3. 情感表达:整首诗渗透着一种深深的悲伤与无奈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伤心我亦过来人”,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感伤以及对未来的无奈。
  4. 历史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朝末年,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晚清的社会动荡、民族危机以及人民的苦难生活,都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5. 文化价值:李寿蓉的这首作品不仅记录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态,也为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这首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一个典型代表,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命、家国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6. 艺术特色:该诗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简练,但每一个字句都饱含深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7. 启示意义:从《杨礼南同年之弟殉难越隽》这首诗中,可以感悟到个人在国家和民族大义面前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个体如何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杨礼南同年之弟殉难越隽》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思的作品。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还可以对中国近代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