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水兮东流,一片芳湘,无限因依杜蘅草;
浮洞庭而南下,万间广厦,此中多少栋梁材。
鹦鹉洲湘人竹木公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鹦鹉洲湘人竹木公所》是清代诗人李寿蓉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湖南的地理特色和丰富的竹木资源,还蕴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湖南人才的赞赏之情。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李寿蓉,字均裳,号篁仙,生于道光五年(1825年),祖居长沙河西杉木桥(今望城区白洲街道)。他的家族背景显赫,曾祖父是当地有名望的书香门第。李寿蓉年少时便受到表兄丁叙忠的影响,一同在长沙城南书院求学,师从陈本钦先生,专攻八股文。
作品内容:《鹦鹉洲湘人竹木公所》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江水东流,芳湘之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他提到“一片芳湘,无限因依杜蘅草”,这不仅是对湖南自然风光的赞美,也反映了湖南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依凭与依托。
诗歌意境:诗中的“浮洞庭而南下,万间广厦,此中多少栋梁材”则展示了湖南人民的智慧与才能,他们如同建筑中的栋梁,支撑起整个湖湘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文化意义:湖南作为中国的重要竹木产区,自古以来就有“一座鹦鹉洲,半数湖南人”的说法。《鹦鹉洲湘人竹木公所》不仅记录了这一历史事实,还体现了湖南人民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寿蓉的《鹦鹉洲湘人竹木公所》不仅是一首描写湖南自然风光的优美诗篇,更是对湖南人民智慧和才能的颂扬。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感受到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以及李寿蓉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