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湖书院联

关心一郡衣冠,在诸公鼛鼓三年,敢言劳苦;
回首十弓榛莽,见多士琴书四壁,得忘由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丰湖书院联》是由清朝著名学者宋湘所撰,其内容丰富且寓意深远。该作品是清康熙年间在今址重建的丰湖书院中的一副对联,它不仅承载了惠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而且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教育成就的肯定。

下面将具体解析这副对联的内容及其深层含义:

  1. 对联内容概述
  • 关心一郡衣冠:表达了地方官员对当地读书人(衣冠子弟)的关心和重视。
  • 在诸公鼛鼓三年:指地方官员在此地任职长达三年,期间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 敢言劳苦:体现了地方官员敢于直言,不畏艰辛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
  • 回首十弓榛莽:意喻在这片充满荆棘与野草的土地上,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 见多士琴书四壁:描绘了一幅书院内环境简朴而充满智慧氛围的画面,反映出读书人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
  • 得忘由来:意味着这些变化和成就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和传承。
  1. 文化意义
  • 惠州崛起:自明季以来,惠州逐渐崛起于粤东地区,成为学术和文化的中心。
  • 书院兴盛:丰湖书院作为惠州的代表书院之一,见证了一代代学子的成长和进步。
  • 历史见证:这副对联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典范,也是地方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
  • 人文荟萃: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在此求学、讲学,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 教育重视:宋湘通过对联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培养,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知识的重视。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四面春宜风浴”)、对人物活动的刻画(如“只认取前峰灯火”),展现了书院内外的和谐美好,以及师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理想、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 修辞技巧:采用了排比、对仗等传统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整副对联显得更加生动有力。

《丰湖书院联》不仅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文化底蕴的诗作,更是惠州地区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它以其深刻的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