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对雪三首 其三

身在楼台缥缈间,清光如此不尘寰。
纵嫌衣薄应须耐,便压檐低那许删。
画里孤舟人钓水,梦中一树我游山。
安排驴子桥头去,消受先生此日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起对雪三首 其三》是清代诗人宋湘的作品。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宋湘(1634年—1702年),字子才,一字次崖,号东园,晚年自号西陂。他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以诗闻名,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 诗歌成就:宋湘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尤其是山水田园,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深受后人推崇。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身在楼台缥缈间,清光如此不尘寰。纵嫌衣薄应须耐,便压檐低那许删。
    画里孤舟人钓水,梦中一树我游山。安排驴子桥头去,消受先生此日闲。

  2. 诗歌解读

  • 意境描写:诗中的“身在楼台缥缈间”描绘了诗人身处高楼,四周景色如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环境的欣赏与向往。
  • 情感表达:“清光如此不尘寰”则传达了诗人对于纯洁自然的珍视和感慨。这里的“不尘寰”指的是远离尘世的喧嚣,只有大自然才是诗人心中真正的净土。
  • 象征意义:“纵嫌衣薄应须耐,便压檐低那许删”反映了诗人面对严寒天气的态度,即便衣衫单薄也要坚持下去,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
  •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图,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其内心的情感变化。
  1. 历史评价
  • 文学价值:《晓起对雪三首 其三》作为宋湘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文化意义:此诗不仅是宋湘个人艺术创作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表现自然景观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康熙年间,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宋湘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 生活经历:宋湘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但在他的诗中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哀怨或忧虑,相反,他更多地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晓起对雪三首 其三》是一首集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经典诗篇,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的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湘的诗歌特色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