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鸡山寺 其三

看山心倍勇,闻磐夜何清。
虎傍禅林穴,人从木抄行。
振衣沾石色,高枕纳泉声。
羡尔仇池长,频来屐齿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鸡山寺其三》是清代诗人宋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琬的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切感受和对禅宗思想的领悟。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宋琬(1614—1672),字玉叔,号巢林,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施闰章齐名,被誉为“南施北宋”。他一生历经坎坷,曾在仕途上受挫,流寓吴、越间,后被重新起用为四川按察使。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杜甫和韩愈的影响,与施闰章共同形成了燕台七子之一。

  2. 诗作原文
    看山心倍勇,闻磐夜何清。
    虎傍禅林穴,人从木抄行。
    振衣沾石色,高枕纳泉声。
    羡尔仇池长,频来屐齿轻。

  3. 诗意阐释

  • 看山心倍勇:诗人在观看群山时,内心充满勇气和激情。
  • 闻磐夜何清:夜晚听到寺庙中敲响的磬声,感觉异常宁静清晰。
  • 虎傍禅林穴:老虎栖息在寺院附近的洞穴中,显示了山林的生机。
  • 人从木抄行:人们沿着木板路行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振衣沾石色:整理衣服时,衣袖沾染了山石的颜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敬畏。
  • 高枕纳泉声:夜晚高枕而卧,聆听泉水的声音,享受宁静的时光。
  • 羡尔仇池长:羡慕那些生活在山中的修行者,他们的生活如此长久。
  • 频来屐齿轻:由于频繁来到这个地方,连鞋子上的泥土都变得轻盈起来。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宿鸡山寺其三》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自然风景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如虎、禅林、人、石、泉等,都极具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情感真挚而深沉。

《宿鸡山寺其三》是宋琬诗歌创作的佳作,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禅宗精神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