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八首 其八

瀛州好,小谪住楼台。
身似落花常近水,月临繁电不生辉。
顽艳有馀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八首 其八”是近代文学家吕碧城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瀛州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琐事的淡然态度。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吕碧城(1883—1943),女,浙江瑞安人,中国近代女词人、小说家、社会活动家。她的词作多反映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风格婉丽,感情真挚。
  • 《望江南·其八》是吕碧城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作,通过咏物寄情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忧虑和无奈。
  1. 诗作原文
    瀛州好,小谪住楼台。
    身似落花常近水,月临繁电不生辉。
    顽艳有馀哀。
  2. 诗句解析
  • 瀛州好:指瀛州这个地方的美好。
  • 小谪住楼台:诗人被贬谪到瀛州,居住在楼台之间,象征着诗人在政治斗争中的失意与无奈。
  • 身似落花常近水:比喻自己如同飘零的落花,常常靠近水边,形容诗人身处逆境,心情抑郁。
  • 月临繁电不生辉:月亮照耀下,繁星点点的灯火也失去了光彩,象征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内心的黯淡。
  • 顽艳有馀哀:虽然外表看似繁华艳丽,但内心却充满了悲哀和无奈。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1. 艺术特色
  • 咏物寄情:诗人通过对瀛州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然景物上,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寓意。
  • 含蓄深沉: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但通过对瀛州美景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1. 历史背景
  • 《望江南八首》创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黑暗。吕碧城的这些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吕碧城的《望江南八首 其八》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了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