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眉 七绝百首 其六十一

北门旗鼓正相拚,袖手犹期躁少安。
旧苑可怜秋夜月,何时更许玉人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蛾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意象,多用于比喻女性的美丽与才华。它源自古代对眉毛的赞美,如《诗经》中的“蛾眉皓齿”,形容女子美貌。在文学作品中,“蛾眉”常被用来描绘女性的容貌或表达诗人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向往。以下是关于“蛾眉”的相关介绍:

  1. 历史起源:蛾眉一词最早出自《诗经》,用以形容女子的眉形美好,如同蛾翼般细腻。随着时间的推进,“蛾眉”逐渐演变为对女子美丽容颜的泛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常见的象征和比喻对象。
  2. 文学应用: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蛾眉”作为女性美的象征,广泛出现在诗词、小说、戏剧等各种文体之中。它不仅用于形容女性的美丽,也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爱情、命运、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思考。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诗作中多次使用“蛾眉”来抒发对美人迟暮的感伤和对青春易逝的叹息。
  3. 艺术价值:”蛾眉”这一文学形象,不仅仅是对女性美的简单描述,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通过对“蛾眉”的描绘与歌颂,展现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于生命、自然、宇宙等宏观主题的深刻思考。

“蛾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对女性美的赞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