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猎猎任摧残,金谷名花独自看。
且喜春江烽火息,一时南国又平安。
蛾眉 七绝百首 其四十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蛾眉七绝百首》中的“其四十七”是一首清初诗人吴妍因创作的七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吴妍因(约1780-1839),字子远,号梅村,江苏吴县人,清代诗人、画家。他的作品多以咏史怀古诗著称,尤擅长七言诗,被后人广为传颂。吴妍因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诗作内容:“取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意。”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与现实压力之间的矛盾。在古代社会中,美貌被视为一种资本,而诗人却不愿屈从于这种世俗的眼光,宁愿独自欣赏自己的美丽,不愿意迎合他人的审美标准。
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探讨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吴妍因通过描绘自己面对外界压力时的内心挣扎,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在传统与自我之间摇摆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的生存状态。
艺术特点:吴妍因的诗歌语言精炼,情感真挚。他的诗作往往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同时,他的诗歌在艺术上追求自然流畅,不刻意雕琢,使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和感人。
历史意义: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及清代诗词的过程中,吴妍因的《蛾眉七绝百首》不仅是研究清代文人心态和审美取向的重要文献,也是理解清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窗口。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
吴妍因的《蛾眉七绝百首》不仅是清代文人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寻求个人的精神独立和情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