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城不寐

百树鸡鸣百犬骄,一村月落一身遥。
悬知明日窥明镜,鬓更霜催颜更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丹城不寐》是一首描绘农村夜晚景象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衰老的感慨。下面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吴研因,近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 这首诗可能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感受力。
  1. 诗歌原文: 百树鸡鸣百犬骄,一村月落一身遥。悬知明日窥明镜,鬓更霜催颜更雕。
  • “百树鸡鸣百犬骄”,描述了村庄中鸡鸣狗叫的景象,显得生动而热闹。
  • “一村月落一身遥”,则表达了诗人独自在外时,感受到的孤独和遥远的距离感。
  • “悬知明日窥明镜”,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自我审视的愿望。
  • “鬓更霜催颜更雕”,则直接体现了时间的无情和人老珠黄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无情、容颜易老的无奈和感慨。
  1. 主题分析
  • 《丹城不寐》通过描绘夜晚农村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 诗中的“鸡鸣犬吠”和“月落星沉”等景象,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也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
  1. 艺术特色
  • 该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明了,便于读者快速领会诗人的情感。
  •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巧妙地引入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反思,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
  1. 文化价值
  • 《丹城不寐》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

吴妍因的《丹城不寐》不仅在语言上富有韵味,而且在内容上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